对《天才少女》这部电影的一些思考和记录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314是什么日子 天才 对《天才少女》这部电影的一些思考和记录

对《天才少女》这部电影的一些思考和记录

2024-07-13 14:14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对孩子的思考

    如果你的孩子是个天才,你会让她选择怎样的人生?或者说你有个天赋异禀的孩子,你会给他提供怎样的教育和生活?在电影《天才少女》中,一个毕生研究Navier-Stokes方程的数学家戴安(Diane)选择了自杀,并将自己还很小的女儿玛丽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富兰克。

    富兰克与玛丽——舅舅和外甥女的故事,一个不是父女却胜似“父女”的故事。关于对孩子成长教育的思考,对天才和普通关系的开拓性思考。

故事梗概解析

    故事的开头就是舅舅富兰克让外甥女玛丽去普通人的学校上课,天才女孩玛丽很不愿意,因为她觉得学校里教的东西对于她来说太蠢了。这个小女孩天才到什么程度呢,六岁半的她已经看过查尔斯齐默的著作《高等代数的演变》,开始自学微积分,在数学上的天分无情碾压比她年长好几十岁的外祖母。

     而玛丽的妈妈则是一位天才数学家,但最后选择了自杀,自杀前将刚出生的玛丽托付给了自己的弟弟。

     可对于舅舅富兰克来说,玛丽遗传妈妈的数学天赋倒是其次,他担心玛丽妈妈戴安的悲剧会在玛丽身上重演,所以他让玛丽去普通人学校上课是希望让她学到一些别的东西,至少像普通人一样有一个完整的快乐的童年。

     在上校车前,富兰克对玛丽说“你会开心的,你只需要...你应该明白,不要像个小大人一样”

    我们都知道,一个人若是有特殊的本领和才能,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和目光。有好的,也有不好,对于盛赞,容易让自己得意忘形,对于腹诽,又容易被人嫉妒排挤,不招人喜欢。或许对于成熟稳重的大人很好的把握这个度,但对于还是小孩的数学天才玛丽,富兰克还是些许担心,所以如此说道,希望玛丽在学校里能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去与别人好好相处,交到更多同龄朋友。

    然而去学校的第一天就发生很多不愉快的事情,玛丽不屑老师出的题目,说这些题目简直太蠢了,对于数学玛丽是目中无人的,老师接着连续问了很多题目,玛丽也一一答对,这让老师一下下不来台,但老师先是沉默却并没有恼怒,也默认了玛丽数学的厉害。到了下午,玛丽实在忍不住这无聊的课程,顶撞了校长,要让舅舅接她回家。

    就这样,她就提早放学了。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出来,玛丽的天赋确实是惊人的,但是也伴随着天才的傲气,第一天来上学对很多事物都是“目中无人”的感觉,她认为周围的一切真的是“太蠢了”。富兰克当然清楚这一点,但还是很有耐心。

    被接回去的玛丽率先辩解道“事先说明,我不想去那所笨蛋学校”。富兰克则是继续他的工作修船,然后回应道“很抱歉,我还是选择冷漠的无视你。”小女孩又说道“别的小孩也回答问题,为什么没惹上麻烦?”

    富兰克说道“你的麻烦不是因为回答问题惹上的,而是因为你目中无人,对校长大喊大叫,没有礼貌”玛丽觉得有道理,并向富兰克道歉。

    富兰克则说道,“你不该在学校那样炫耀自己的”,接着富兰克带着玛丽坐修好的游船兜风,在沙滩上玩耍。

    玛丽收养了一只独眼猫叫“弗雷德”,沙滩边上有很多海鸟“鹬”,弗雷德静静的趴在沙滩上晒太阳,玛丽感慨道“弗雷德很喜欢盯着鹬看,它应该很想上去抓一只......”

    玛丽又说道“弗雷德不会这么做,因为它是一只有爱的猫咪。”然后还问道“妈妈会希望我去这所学校上学吗”

    富兰克笑着说道“我可以猜猜看,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,你妈妈一定很希望你可以交到好朋友”。玛丽问道“那些傻子一般的朋友?”富兰克回答道“她也希望你能同情他人,就像一只猫能同情一只鹬一般”就像弗雷德只是静静趴在沙滩晒太阳,不会在鹬面前耀武扬威。

    聪明的玛丽听懂了其中的含义,第二天去学校后,她不再像第一天那样目中无人,她会好好回答别人说的话,虽然语气还是不那么好,虽然一年级考的卷子很简单,可老师专门为她准备了更难一点的卷子,她感受到了老师的善意,做完后对老师抱以微笑,老师也回以微笑。

    就是这样一个天才少女,渐渐也开始融入普通的生活中。然而,玛丽一次打抱不平,殴打了欺负低年级的高年级男生,惊动了她那个远在波士顿的外婆伊芙琳。于是,七年以来,伊芙琳第一次出现在了自己儿子和外孙女的家门前,只是因为玛丽惊人的数学天赋。

    于是,在外婆和舅舅的一次次因为争夺抚养权的公堂对簿中,一些不为人知的往事也渐渐浮出水面。

    之前我们提到的玛丽母亲戴安的自杀的真相。她的死亡完全是她的亲生母亲二十多年逼迫的结果。因为戴安的天赋异禀,所以她从小就被母亲寄予厚望。她从来没有拥有过完整的童年,在其他孩子还天真烂漫的年纪,她就已经被迫坐在桌前研究数学问题。她从来没有看过一场棒球比赛,没有去过社区游泳池,也没有参加过女童子军。

    在她17岁那年情窦初开的时候,和青梅竹马的邻居男孩Paul一起去滑雪,但是她丝毫不近人情的母亲却冷酷地报了警,称戴安(Diane)是被人绑架,甚至起诉了Paul的父母,直到Paul和Diane彻底断了联系。这件事情之后,戴安(Diane)大受打击,甚至因为自杀未遂被送进了医院。但是这么多年戴安(Diane)承受的这些痛苦,在伊芙琳眼中,却只有一句话:

    在伊芙琳眼看来,自己的女儿戴安(Diane)不是普通人,所以她注定要接受不平凡的人生。而人类社会的伟大进步,则都是因为像她这样的十亿分之一的天才。在她看来,戴安(Diane)的人生使命就是让自己的天赋发挥应有的价值,其他的都不重要。而这一点,在外孙女玛丽身上也同样适用。在她看来,戴安(Diane)的未竟之志就落在了玛丽肩上,玛丽既然已经背负了如此伟大的使命,又怎么能够和修船的舅舅住在破烂屋子里,念着平凡的一年级,过着平庸的童年呢?所以她不顾一切地想要争夺玛丽的抚养权,试图给予她最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,让她循着一个“天才”的人生轨迹兢兢业业地为数学事业奉献一生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伊芙琳(Evelynn)的儿子,也是戴安(Diane)的胞弟富兰克(Frank)则站在了她完全的对立面。

    富兰克在戴安死前是一位大学教授,过着十分体面的人生。而戴安自杀之前的一通电话则完全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。可以想象,当时刚生下玛丽的戴安有多么绝望。

    孩子的生父了无踪影,自己的亲生母亲在自己怀孕后就再也没来看过自己,她的一生都生活在母亲冷酷地阴影中,童年、青春、爱情,相继背弃了她。

    此时,她能够求助的人只有自己的弟弟。而富兰克作为姐姐悲惨人生的最亲密的见证者,完全能够体会到她的痛苦与绝望。所以当戴安提出希望他可以带走玛丽,让她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(to be a kid)的时候,富兰克毫不犹豫的答应了。哪怕是放弃自己高薪的工作和光鲜的生活,成为一个落魄邋遢的自由职业者,住在拥挤杂乱的小屋里,他也要让玛丽拥有真正的童年,自由的人生。

    这场抚养权争夺战注定没有赢家。外婆伊芙琳霸道、专横,冷酷无情,但是她却能给Mary提供最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,充分开发她的潜能,帮助她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。

    舅舅富兰克温和,耐心,他最能理解Mary,也最能给她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,但是他没有稳定的工作和舒适的居住环境,买不起电脑和钢琴,而对于让玛丽进入专门为天才儿童开设的学校学习也是犹豫不决的。

    一个想要让小女孩Mary成为伟大的天才,一个却希望天才Mary做一个平凡的小女孩。两条路南辕北辙,注定不可能殊途同归。

    其实我发现不管是外婆的想法也好,舅舅的想法也罢,他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,在为了Mary好,这就和教育方式一样,有胡萝卜激励法,也有棍棒教育法,不能说哪一种方式不对,也不能保证哪一种方式就一定对孩子好。像对于玛丽这种天才少女,聪明又敏锐的孩子,孩子自己的想法其实才是问题的关键。

    戴安快乐吗?不,她不快乐。但是她的不快乐不是因为她的不平凡,也不是因为她是一个数学天才。她其实很享受她的这种天赋,也很愿意去发挥天赋,攻克一道道数学难题。但是,她的人生并不只有数学,还应该有其他丰富多彩的组成部分。但是她的母亲却绑架了她的人生,让她变成了一个机械运转的数学机器,剥夺了她享受人生的权利,更限制了她的自由,所以她才不快乐。

    所以,她在临死前才那么渴望让玛丽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,过上她从未享受过的人生。

    那么玛丽自己呢?她愿意成为一个普通孩子,还是一个天才呢?

    事实证明,孩子和天才,是完全可以并存的,它们也并不是矛盾的对立面。玛丽从很小的时候就对数学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,她喜欢阅读《高等代数的演变》;还常常会因为想要坐在书桌前研究数学而不想出门玩耍;听说妈妈未能完成纳维斯托克方程的证明的时候,她会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证明它;但同时,她也拥有充沛的情感和充分的自我认知,她会为了同学打抱不平,胖揍高年级熊孩子;和小伙伴们在草地上玩游戏开心得大笑;喜欢喝邻居阿姨一起在星期五晚上跟着电视劲歌热舞舞;更喜欢和富兰克日常嬉戏打闹,俩人一起乐不可支。

    其实谁说小孩子不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呢,哪怕她只有七岁,她喜欢数学,也喜欢外婆伊芙琳,但是却不想和她生活在一起,因为伊芙琳的强烈掌控欲。

    在她知道自己不得不和舅舅分开,要去寄宿在另一个家庭里的时候,她撕心裂肺的哭声,嘴里喊着约定,早就说明了一切。

    影片的最后,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之后,富兰克不得不祭出了杀手锏(具体是什么,我就不剧透了,但其实他也是很无奈的),成功地拿回了玛丽的抚养权。

    几十年后,玛丽有可能已经功成名就,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数学家,也有可能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人,每日朝九晚五,享受着加州的阳光和海浪。

    不管她最终成为了什么样,我相信她都是快乐的,因为这都是她自己的选择。我想玛丽一定不希望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《天才少女》,她一定更希望影片的名字叫做《快乐少女》。

关于孩童教育

    首先教育不是固定某种方式,它不是教条,不是循规蹈矩,教育一定是因材施教,灵活引导,规矩则是辅助教育的工具,而不是束缚教育的工具。

    在看《天才少女》的时候,注意到舅舅富兰克高明的教育方式:

    举两个例子,一次是周六早上玛丽违反了规定闯入家门,撞见了舅舅和班主任老师的尴尬场面。富兰克在气头上冲她大吼了一句:难道我就不能有哪怕五分钟属于我自己的空间吗!

    玛丽听后很难过,之后在舅舅在找她和解时很认真地问他:“你刚刚说因为我没有自己的生活吗?你真的是这个意思吗?”富兰克听罢,反问了她一句:“那你上个月说我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舅舅,因为我没给你买钢琴。你也真的那个意思吗?”

    玛丽一下子就明白了。是啊,我们都是凡人,我们都会生气,并且会在气头上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,但那些话真的不是我们的本意。富兰克只用了一个相似的语境,就让玛丽明白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。当时后面我们也知道,这个舅舅不简单啊,看似是脏兮兮的修船工原来之前是个高智商的大学哲学教授。

    还有一次是玛丽在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七年了从来没想过来找自己,甚至连自己的存在都不知道,连妈妈的名字都记不住,打完官司后也没来看一眼而是落荒而逃,毫无责任的“渣男”。玛丽当时哭得特别伤心,她怀疑自己生下来就是不被喜欢的。富兰克没有用过多的言语安慰她,而是带着她来到了医院的一间产房外面。他们等啊等啊,玛丽睡着了又醒,醒了又睡,睡姿变化了九九八十一次,终于等到了产房里婴儿的降生。

    产房外的亲人们一拥而上,互相拥抱,因为一个新生命的降生喜极而泣,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无比的笑容。富兰克拢了拢玛丽的头发,轻轻地告诉她,这就是当时你出生时的情景,我们所有人都像他们一样开心。玛丽笑了,心结一下子被解开,她知道了原来大家都这么爱他。这一次,富兰克用到了情景代入法,让玛丽通过自身的感受,自己解开了心结,而这,远比旁人万千句苍白无力的安慰来得有用得多。

    片中有一段是玛丽大下午的沉迷数学不可自拔,富兰克看不下去了,于是带她出去晒太阳,夕阳下,一大一小的剪影在讨论着上帝啊,耶稣啊之类的哲学问题。玛丽像个小猴子一样在富兰克身上爬来爬去,她一伸手,舅舅就将她举高高放到肩膀上。

结语

    在电影《天才少女》中,玛丽有这么一个懂得沟通和教育的舅舅,我相信,以后的玛丽不但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,更会是一个快乐的人。对于天才和普通人关系的思考和权衡、最后并存,随着玛丽的成长,她一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道路,一个不是非此即彼的道路,一个让她天赋和快乐、事业和生活完美磨合的道路。

    面对孩子的成长,无论是家长的主观干预,还是以孩子视角的侧面式教育,都有它们的道理,所以作为大人,要如何取舍对待教育中的客观理性和教育中该有的温情、和爱,是所有家长都应该认真思考的。

 

 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